舞活嵩山百节龙 提升品牌知名度

信息来源:鄂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日期:2018-08-23
  鄂城区燕矶镇嵩山村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辽宁查海遗址发现的兴隆洼 文化石块堆塑龙,距今不少于八千年历史。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发现了墓主人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出土过绘有鱼霓纹的彩陶。在中国东北的辽河流域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河南偃师6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天然绿松石堆积龙形历史文物,全长200公分,称之为"中国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称为中国第一龙。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纷,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闭电,从虹霓等等说法。在古人心目中,是外界神秘混浊难以捉摸的,他们将云、雷、电、虹等自然现象神秘化,将自然界鱼、鳄、蛇、猪、马、牛等诸多生物与龙挂钩,逐步形成了对龙的崇拜。
在中国文化中,龙或中国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国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念,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此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华侨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华人居住区,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我们中华民族作为龙的故乡倍感骄傲与自豪。
一、百节龙探源
嵩山百节龙是春节期间民间大型传统龙灯祭游送福活动。据传说,严家畈第四十世祖庚灿公在南宋绍兴年问,因避水患而率其子从江西省分宜县碾转卜居武昌洪乡(现鄂州市燕矶镇嵩山村)。然而,武昌地处长江南岸,也是连年水患不断。一日,严家先祖梦见有一黄龙长百余丈,从天而降潜入该村黄湖,是为吉祥之兆;严家先祖忙率众拜祭,并立下宏誓大愿,它年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必在湾后长江岸边龙王矶上修建龙王庙(武昌县志有载),一年四季供奉香火。若日后族众人丁兴旺,必扎制百节龙灯祭谢神龙。果然,连年丰多欠少,严氏家族兴旺发达。元初,严家畈先祖在长江岸边的龙王矶上还愿修建了龙王庙,将浚河老龙金身供奉于内,以求龙王为百姓保一方清泰,佑乡邻四季平安,连年香火不断。
明朝万历年问,因战火嵩山寺、龙王庙相继被毁,严家畈第五十一世祖均宠公率其在巡抚院为官的长子严子玉在天启二年重修嵩山寺时又将龙王庙中浚河老龙神像迎至嵩山寺龙王殿内供奉(严氏宗谱有载),并首次扎制百节龙以示庆贺。
从此,嵩山百节龙以lO-20年扎制一届,至2018年已达二十四届。百节龙为1Ol节,总长425.58米,每节长3.99米,头节和尾节长26米,龙头高6.38米,重约100余公斤,保持龙头直立行进需80人轮班高擎。每届玩龙送福需组成500人的玩灯队伍。与百节龙同行祭游送福有龙珠、青狮、白象、魏征神像和銮驾龙撵,并伴有孝子花灯二十四盏,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还有百节龙座旗、座鼓、彩旗和民族乐器等。百节龙祭游活动原则每10-20年为一届。一届为一年次,决定下届玩灯送福时间要在本届化灯时占卜决定。但也有灵活性,如遇上国家或宗族大事大庆年份也可提前举行。每届玩灯送福必唱灯戏,一直从年初二唱至正月十八或二月花朝化灯为止,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嵩山百节龙历经400余年,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强烈的民俗性特征,《严氏宗谱》有诗记载百节龙出游盛况。
锦绣金龙百节长,春游乡镇喜洋洋。
猛敲锣鼓声威壮,高举红旗日闪光。
一路风云腾异彩,万家香火耀辉煌。
丰收爆竹连天响,同庆民安国富强。
二、传承与保护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的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传承了一个又一个文明,为我们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茶道、中医药、汉字和书法;还有国画、瓷器和青铜文化;更有那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无不充分表现了炎黄儿女的聪明才智,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嵩山百节龙传世四百余年,它是我国神州大地诸多璀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奇葩,它聚民俗宗教信仰、民间舞蹈、武术、民歌、民曲、民谣于一身,传承与保护就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首先,成立嵩山百节龙文化研究会。我们将严家畈百节龙扎制技艺传承人,百节龙历届灯会领头人和湾村中文化、武术、彩师等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同时,聘请市、区、镇文化部门相关领导和民俗文化学者和专家作为百节龙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或顾问。每年定期举行嵩山百节龙文化论坛或百节龙文化艺术研讨会,将百节龙文化研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专业化。
其次,结合市人民政府将我村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示范基地和创建文化生态保护村试点工程为契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筹备建设全省第一家龙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前期规划,征地、拆迁工作业已完成,工程正在建设中。为了更加全面地传承和保护嵩山百节龙文化遗产,我们重新扎制百节龙,在保护与创新的原则下认真总结历届扎制百节龙的经验,在工艺上按照历史原貌进行制作,保持原汁原味的明、清风格。同时,广泛在民间征集与百节龙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如道光年间百节龙祭游送福的民间乐谱手稿,民国初年百节龙开光时使用的道教古籍和明、清时期武术、音乐器具等100多件套,为我省首家乡村龙文化博物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嵩山百节龙文化传承人。目前,嵩山百节龙省级传承人两人,百节制作艺人四人,他们都年事已高。其中,有三人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最有效的保护就是要将他们的扎制技艺和经验留下来传承下去。在2008年,第二十三届和2018年第二十四届百节龙扎制过程中,我们对百节龙传承人扎制百节龙工艺进行了全程摄像,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我们还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将本村有文化有一定艺术天赋的有志青年8人组织起来举行拜师学艺授徒仪式,将他们培养成为新的百节龙文化艺术嫡系传人。我们又计划编撰出版"嵩山百节龙"专刊。对嵩山百节龙的历史研究、民间传说、百节龙扎制工艺、规格、百节龙灯会组织、斗灯、开光、出、归窠、盘灯、送福、和彩、化灯、灯戏以及各项禁忌等,全面完整地将先祖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创新与开发
嵩山百节龙文化的创新与开发利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传承与保护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开发与利用则是我们这代人对百节龙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主旋律做文章。自2006年9月嵩山百节龙被鄂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们就策划要以嵩山百节龙民俗博物馆、嵩山寺、严家畈宗祠和均宠陵园为基础,以嵩山和黄家湖为基地,以湖北航空物流核心枢纽项目为纽带,以鄂州航空规划展厅为平台,规划建设嵩山旅游风景旅游区。该规划已于2008年获得市规划局、市旅游局批准和立项。我们还将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把嵩山景区建成集名胜古迹旅游、山水风光旅游、宗教信仰旅游、民俗民风旅游、休闲垂钓旅游、土味美食旅游、娱乐建身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民俗风情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群众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
二是紧紧围绕创建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做文章。以人为本,创建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当前一个时期一项重要工作方针。民主法制与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和谐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经过这几年在百节龙扎制,百节龙祭游送福,百节龙申遗,百节龙风景区规划建设等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氛围。大大地增强了乡亲们的凝聚力,增强了与周边各姓氏村、组群众的亲和力。同时也增强了干群关系。真正使百节龙祭游送福活动、百节龙申遗活动成为我们党、政府与群众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紧紧围绕为群众谋福祉做文章。嵩山百节龙传世数百年来,凝聚了多少代人的艰辛与努力。为了传承和保护百节龙文化遗产,乡亲们做出巨大的贡献。今天,嵩山首节龙已荣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还将认真研究总结和完善,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将在2018年将嵩山百节龙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百节龙这个文化品牌,积极申报注册"百节龙"商标,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使文化品牌转化为经济品牌、商贸品牌,为乡亲们做实事谋福祉。努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建设一条路,开发一个湖,修建一个馆,创办一家农家乐。
即修建一条通往嵩山风景旅游区、嵩山寺和百节龙民俗博物馆的水泥硬化道路已经完成,为风景区旅游和开发黄家湖打基础;引进开发黄家湖水面200亩,发展水产、林果旅游经济,为民造福;投资500万元修建嵩山百节龙文化博物馆,集百节龙文化研究、百节龙陈列、百节龙文物、民俗物品展览综合型龙文化博物馆;利用嵩山风景区自然优势,引进客商创办一个集吃、喝、玩乐、垂钓、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园。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优势;利用自然优势开发经济优势;利用文化优势创新经济优势,真正做到充分利用老祖宗传下的百节龙文化遗产为发展现代经济服务。
嵩山百节龙历经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磨练。今天,它以更加灿烂的光芒照耀屹立在世人面前。这是我国历史文明的再现.这也是对中华悠久文化的升华。只要我们虔诚呵护嵩山百节龙,不断完善提高其制作技艺,在传统文化中增加现代科学文明内涵,我们相信,嵩山百节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必将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
(作者系鄂州市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百节龙文化研究会会长)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4207000031 鄂ICP备05017375号
主办单位:鄂州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广电)局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62号 邮编:436099
联系人:汪德林、程威 电话:027-53083600 传真:027-53083600 邮箱:ezswlj@ezho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