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践行“两山”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建议

信息来源:鄂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日期:2021-07-22
     近年来,鄂州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试点地级市,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从2016年起率先在全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盘点绿水青山家底并打上“价格标签”,生态审计、生态补偿、生态融资等改革创新,随之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轨道。但还存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缺乏、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我市应立足自身特点优势,把绿水青山当作“第四产业”来经营,探索生态产品“保护—提质—增值—转化”的价值实现途径,实现“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有机统一,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致力生态产品的价值体现 

  尽快委托专业机构对我市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围绕“怎么算、怎么补、怎么用”,构建完整的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总量及其构成。 

  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健全落实市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上,尽快推动更高层次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标准,降低乃至减免源头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异地转移,实行 “飞地”双向互飞。 

  二是构建更多有效机制。促进秸秆、厨余垃圾等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等新业态发展;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建立起自然资源和生态产权制度;推进“生态银行”绿色信贷等政策体系。 

  三是完善生态产品投融资机制。探索碳资产抵(质)押贷款和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等。 

  四是加快制定生态品牌和检测标准。探索制定有机农产品等产业的标准体系,加快蓝莓、胡柚、武昌鱼等重点产业公共品牌创建。建立市场化生态产品宣传和交易平台,提升生态产品市场运作能力。 

  三、拓展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是发掘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挖掘乡村价值,促进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功能转化;规划好“一村一品,全域全景”,推动“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催生创意农业、教育农园、消费体验、民宿服务、农业科普、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让农业多种功能和资源多重价值充分发挥。 

  二是开辟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渠道。发掘稻田湿地、油菜花海、山林绿地、湖河库等绿色价值,促进农民从单纯卖农产品向更多“卖体验”“卖民俗”转变。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景观看头,实现农业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用好乡村振兴拉练机制指挥棒,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特色民宿,实现空气变人气、叶子变票子、水流变资金流,增加财产性收入。同时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是打造居民望山见水忆乡愁好去处。充分发掘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资源价值,凝聚乡村人气,促进乡村从单纯农民居住向农民市民居住转变。为武汉城市圈市民打造“离城不近不远、房子不高不低、日子不紧不慢”的高品质生活,给居民提供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气、品特色美食的休闲好去处,日益展现出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和功能聚合的独特作用和迷人魅力。 

  四是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在“两山”转化中要搭建好“筑巢引凤”平台,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吸引外部人才下乡进村创业,促进本乡人才就地就近就业,激发各类人才努力进取兴业。同时,还亟需以提供“生态公共品”理念为绿水青山“配套”,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重点提高网络设施、厕所革命、垃圾无害化处理与污水处理、治安管理等水平,以留住人才扎根发展,实现城市和乡村融合、市民和农民互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相得益彰。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4207000031 鄂ICP备05017375号
主办单位:鄂州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广电)局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62号 邮编:436099
联系人:吕祖国 电话:027-53083600 传真:027-53083600 邮箱:ezswlj@ezho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