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山、长港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纪实
信息来源:鄂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日期:2016-04-20
九十里长港,流经鄂城区长港镇、杜山镇,两岸生态农业蓬勃兴起,美丽乡村一线串珠,春光正媚,这里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潺潺流水门前过 没有去过杜山镇路口村长棚湾的人,可能难以想象还有这样漂亮得让人陶醉的乡村。一汪清澈的河水从湾中穿过,河两旁是整齐划一的房舍,春日里,两岸的花树芬芳馥郁;秋天时,河边上柑橘、甜柿、红枣挂满枝头。 早上,晨起的农妇们打开房门就到河边洗衣服,傍晚,妇女们又聚到河边的路灯下跳舞,那情景颇像运河从苏州古镇流过,更有“秦淮人家”的韵味。 这条河对于长棚湾300多村民来说,一直是“生命河”。他们的先人在100多年前陆续来到这静静的小河边,搭棚居住,“长棚湾”就这样叫开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这条流经湾内的河,流臭了,成了“龙须沟”。 2012年“清洁乡村”工程开始后,湾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区、镇、村及各界知名人士共同支持,“龙须沟”又变回了清波荡漾的河流。“长棚湾”和邻近的“邵家院”都一跃成路口村最靓的地方。 杜山镇、长港镇如今是“一村一景”“一湾一气象”。截至目前,鄂城区区、镇、村三级在长港沿线建设污水处理装置89套,铺设污水管网37000米,新建垃圾房170座,设置钢质垃圾箱163个,垃圾桶2400多个,清除清运垃圾近2000吨,新建卫生公厕130座,新增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从长港镇至杜山镇,长港沿线变成了“乡村凸现风景,河道水清流畅,路旁林果飘香”的风光带。 和美社区模样俏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杜山镇东港村和长港镇峒山新社区,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从此,对“美丽乡村”的憧憬在这里升腾。 如今的杜山、长港,已建成了闻名省内外的农村新社区示范带。峒山社区、路口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东港社区的宜居宜业、峒山社区的古色古香,这些社区都成为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让人称道的靓丽风景线。 路口社区拥有了集办公、健身、商贸、医疗、培训和便民服务等八位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这里摸索出的“1+1+X”社会窗口服务模式,既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方便了群众,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1+X”是指群众来大厅窗口办事,都会有一名社区专职服务员负责接待。这个“X”则指综合服务内容,它包括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党群事务、人口计生、劳动保障、民政残联、科技信息、网格管理、矛盾调处、重大情况及时上报等工作。这个模式已成为全省农村新社区服务的样板。 路口、东港新社区“以湾组为中心,以田路为边界,以自治为基础,以亲情为纽带”的网格化管理更是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这里探索出的“1+8”管理模式,就是一名网格员,加上综合信息、治安巡逻、劳动保障、计生服务、环卫监督、民事调解、社会养老服务及心理咨询等八名人员,以社区和基层湾组为单位,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时期排查机制,做好信息汇总、研判上报、社会矛盾层级化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 四季瓜果惹人馋 鄂城区长港沿线的都市农业早已扬名省市内外。在杜山、长港生态农业示范带上,瓜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垂钓基地比比皆是,更有大丰牧业、华美创意园这样的农业大企业。此外,峒山的麦秆画也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条示范带上,最让人垂涎的是:春天,草莓上市,大棚瓜果提前让人尝鲜;夏天,莲子飘香,西甜瓜、甜玉米足以使你一饱口福;而金秋时节,黄金梨、日本天草、红枣、柿子、柚子……丰收的硕果,让人目不暇接;冬天,这里的大棚瓜果又再次登场。 东港村的党支部书记徐水应自豪地夸道:“莫说鄂城区长港沿线,就是我们东港村,都是一年四季瓜果不断。”该村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全村32%的土地突显了规模经营,既培育了数百名“农业工人”,发展了7户家庭农场,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东港村却用三四年时间,从一个负债160多万元的村一跃达到每年村级集体收入过400万元。 据统计,杜山镇、长港镇按“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近5000亩。其中杜山镇引进的大丰牧业公司在东港村发展“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400亩。在高效种植、特色养殖、休闲农业方面形成了一批规模农业庄园和家庭农场。长港镇峒山村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占地1000亩,总投资1。5亿元。与高校联手建都市农业,鄂城区长港沿线基地连片,都市农业成为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