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兼山东省、青海省、河南省、江西省、大连市等二十余个省市政府旅游高级顾问。
参加的国家重点项目主要有《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中国“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中部崛起政策研究》等。先后在《新华文摘》、《改革》等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出版有专著4部。曾荣获中国发展奖特等奖、中国首届旅游业十大风云人物提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方向上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在理论上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等新概括,在政策上有“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等新突破,在举措上有“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等新实招。这些新目标、新概括、新突破、新实招是未来文化工作的重要指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目标。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实现历史性突破,旅游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同时也标志着消费立国、服务业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渐行渐近。
从2004年到2011年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反映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在“大文化”、“大旅游”、“大农业”等政策背景下,十堰市环丹江口区域迎来了诸多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该区域坐拥武当山、丹江口水库,道家和儒家思想在此源远流长,奇山秀水演绎出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文化,同时由于人多地少,“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库区移民妥善安置压力巨大。随着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的推进,如何促进“文旅农三位一体、山湖城有机联动”,以创造性的思维带动区域共享繁荣,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的命题。
一、文旅农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是灵魂、是主题、是旗帜;旅游是形式、是载体、是动力产业;农民是主体,是关键,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旅游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文旅交融之路。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显个性,以文化建品牌,以文化拓市场,旅游才更有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旅游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农旅共兴之路。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以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延伸的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促使农民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保障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
文旅农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就是以区域综合价值为核心观念,以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业为产业引擎,以农民致富为目的,以生态友好和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原则,以“一三融合”为策略手段,以市场为区域协作的主要手段,构建内部相互协调支撑的综合性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而确保区域发展永续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共荣、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文化昌盛的区域共享发展示范区。
二、以旅游为引擎,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
在文旅农融合发展中,旅游业是桥梁纽带,是动力引擎。以旅游业为引子穿针引线,以旅游业为桥梁连通内外,引进消费,可以实现跨越发展。“文旅农”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也促使区域从更多关注经济功能向关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民生等多元功能转变,实现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实现区域综合价值的提升。
1、变文化软实力为旅游硬经济
文化是十堰市的一大品牌、一大优势、一大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创意是旅游的支撑。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武当太极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合资源,创意策划,有效包装,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产业品牌价值。全球一体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使得世界各地有趋同之势,地方的个性和特性正在逐渐消失,保持文化,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将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以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是最持久、最深入、影响最广泛的。在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化和理念的输出创造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当前,“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形象已经享誉海内外。要继续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大力引入和开发多元养生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集聚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影视演艺、文化创意、体育节事、新闻出版等多样产业,推动旅游消费结构的升级和集聚,构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真正让文化变得可消费,变文化软实力为旅游硬经济。
2、以五重转换促农民升级
旅游发展是否成功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真正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必须关注社区参与以及带动农民发展。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旅游业的嫁接和贯通,可使农业直接从一产的种植农业升级为三产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可以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选择。通过旅游的途径,农民可以到景区、旅游企业就业,可以作为群众演员参与文化旅游演出,可以开办农家乐、提供旅游交通运输服务,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出租收益,亦可以结合新园区、旅游小镇建设成为新的市民。由此,农民可以实现五重转换,即从农民变旅游产业工人、从农民变演员、从农民变老板、从农民变业主、从农民变市民。
3、以企业为主体促进文旅农融合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市场主体。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培育主业清晰、发展路径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集团为基本方向,依托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及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十堰市要以龙头型企业带动文旅农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辐射效应。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的有实力的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到2015年环丹江口板块新增若干家上市企业。
三、文旅农三位一体促进民生发展
文旅农三位一体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关注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民生问题作为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惠民、共享、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1、促进就业和扶贫
要积极扩大旅游就业空间,推出一系列旅游就业工程,解决上万人的旅游相关就业问题。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农业的发展,构建一个旅游扶贫经济体系和乡村旅游富民体系,促进区域的脱贫致富,为探索库区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重点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如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明星旅游农户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以旅游的途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
以旅游文化构建促进共建共享、文化展示和精神弘扬,建设精神家园;保障当地社区权益,在养老、养生方面引领民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耕地资源、文化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通过旅游的交通一体化、智能化等促进区域基础工程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为经济社会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3、共享幸福家园
旅游,是提高国民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形式,文化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基础,农业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民间演艺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相结合,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构建惠民、共享、和谐、快乐的幸福家园。
四、结语
十堰市环丹江口区域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凭借高屋建瓴的政策见解、高瞻远瞩的战略方向,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湖泊旅游示范区”,立足于文旅农融合发展,推动山湖城有机联动,以创造性思维带动区域共享繁荣,将有可能走出一条区域综合价值开发的新路子,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示范者。